1、《活着》
出版社: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7年6月
本书1993年首次出版,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。书中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,随着内战、三反五反,大跃进,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,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,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,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。
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,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,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,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,后被解放军所俘虏,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,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,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。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;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,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;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,产下一男婴后,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;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;二喜是搬运工,因吊车出了差错,被两排水泥板夹死;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,生活十分艰难,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,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,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……
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。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,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,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。但他没有抱怨,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,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。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
2、《许三观卖血记》
出版社: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7年10月
这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,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,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,而当他老了,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,精神却崩溃了。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,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。
小说完全采用的是以时间为顺序的第三人称叙述,写出了许三观四十年的顺时发展的历史。苦难与重复是孪生的,它以“卖血”的形式重复出现。许三观卖血故事的反复出现,没有让人觉得冗繁,反而让人觉得简洁生动。四十年里经历了相同而又不同的一次次卖血,这些相同或相似卖血的重复,把许三观们的底层生活清晰地镂刻出来,其生命的价值,生存的意义一次一次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。
3、《在细雨中呼喊》
出版社:作家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7年9月
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,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。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:主人公孙光林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之中,六岁就被送到一个阴阳失调的军人家中收养,奄奄一息的养母和体壮如牛的养父无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,而极度压抑的养父因为婚外恋断送了自己的性命,养母离家出走,孙光林再一次陷入被抛弃的命运,在极度恐惧之中,十二岁的他又回到南门。作品在绝望的气息中,遍布对死亡的描述。
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,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,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。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,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。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,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,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,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。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,如同流动的河水,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而宽广地荡漾着,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。
4、《兄弟》
出版社:作家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7年8月
这是余华搁笔十年的颠覆震撼之作。前一个是文革时期的故事,精神狂热、本能压抑、命运惨烈。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,伦理颠覆、浮躁纵欲、众生万象。书中通过两兄弟的命运沉浮、展示了中国四十年的历史变迁。李光头狡猾奸诈,喜欢金钱、天才和女人;宋刚温文儒雅,书生气十足。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从小历经磨难,好得像一个人,可双亲去世、两人长大后却因一个名叫林红的美丽女人反目,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:一个成了巨富,产业遍布全国;一个穷困潦倒……但即使多年过去,他们也依然牵挂着彼此——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,他们还是兄弟;就算生离死别了,他们还是兄弟。
5、《第七天》
出版社:新星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3年6月
比《活着》更绝望,比《兄弟》更荒诞。
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: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;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;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;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。这个人没有墓地,无法安息,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,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,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……那里人人死而平等。
作者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,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。现实世界是一个荒诞的、冷酷的世界;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、温暖的世界。
6、《我只知道人是什么》
出版社:译林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8年7月
本书是余华亲自编选的最新杂文集,书中包括了生命经验的凝结,创作历程的分享,探索人性,也照亮内心。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,内容包罗万象,从往事到现实,从自我到时代,既漫谈生活体验,也谈及创作心得,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、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,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、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……
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国际义人区,纪念着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。其中刻着一个救助了犹太人的不知名波兰农民的一句话。当人们问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,他说:“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,我只知道人是什么。”
“我只知道人是什么”这句话说明了一切,我们可以在生活里,在文学和艺术里寻找出成千上万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,无论这些例子是优美的还是粗俗的;是友善和亲切的,还是骂人的脏话和嘲讽的笑话;是颂扬人的美德,还是揭露人的暴行。在暴行施虐之时,人性的光芒总会脱颖而出,虽然有时看上去是微弱的,实质却无比强大。